来源:《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日期:2024-09-30
第三章??畜牧业
第七节??机构与科技
一、组织机构
(一)行政管理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内畜牧业生产由张掖分区、专署建设科负责。1955年10月,张掖专署设“农林水组”;1958年4月,设立“专署农林局”,10月易名“农林牧局”;1959年1月,分设“专署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园艺局”。1962年1月,恢复“张掖专署农林牧局”,下设畜牧科。1968年3月,专区农林牧局成立“革命领导小组”。1969年4月,专区农林牧局与水电局合并成立“专区农林水牧工作站”,9月改为“地区农水局”。1970年9月,分设地区农牧局,下设办公室、政工组、农业组、畜牧组、林业组,职工45人,其中干部35人。1973年12月,改设“地区农林牧局”,下设办公室、计财科、经营管理科;下辖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林业工作站,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6人,其中畜牧业干部12人。1980年10月,地区农林牧局分设“地区农牧局”和“地区林业局”;1983年8月,易名“地区行署农牧处”。1988年7月,为适应畜牧业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强化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设立“张掖地区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县级建制,代行行政职责,是全区畜牧渔业主管机构,中心内设办公室,下辖地区畜牧、兽医、草原饲料、渔业站和畜牧兽医研究所等5个事业单位,编制88人。1995年元月,改设“张掖地区畜牧局”,下设人秘、业务、财务、科教4个科,编制21人,其中高级畜牧、兽医师3人,中级5人。
县(市)畜牧行政机构的设置、沿革,大体与地区相似。1958—1959年,各县先后成立畜牧局或农牧局,60年代以后几经设并,到1995年,全区6县(市)除民乐县为畜牧中心外,其余5县(市)均设畜牧局。
(二)科技推广机构??〔民国〕前区内无畜牧兽医机构。1953年设立民乐县绵羊人工授精技术推广站。1954年5月,成立“张掖县城关镇兽医站”。1956年以后,专、县和部分乡先后成立“畜牧兽医工作站”。1968年,专、县畜牧兽医站撤并,基层兽医人员精简下放。1972年恢复地区畜牧兽医工作站。80年代,各县(市)畜牧兽医工作站相继恢复,乡、区也建立兽医站。到1995年,全区已建立健全地、县(市)、乡三级畜牧兽医站,配备村、社防疫员、配种员,形成以县为中心、乡站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地、县、乡、村、社五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全区有畜牧兽医、草原、渔业技术推广机构114个,586人。村级配备防疫员980人。
1.地区畜牧兽医科技机构
【地区畜牧站】1988年由地区畜牧兽医站分设。1995年有职工7人,其中高级畜牧师2人,畜牧师2人,其他技术人员2人。
【地区兽医站】1988年由地区畜牧兽医站分设,与动物检疫站两块牌子、一套人员。1995年有职工10人,其中技术人员8人,有高级兽医师2人,兽医师3人。
【地区草原饲料站】1985年成立草原站,1988年改设草原饲料站,内含草原监理站。1995年有职工9人,其中畜牧师5人,其他技术人员2人。
【地区渔业站】1984年6月设立地区渔业公司,1989年改设“地区渔业管理站”“地区渔业工作站”,两块牌子,一套人员。1995年有职工10人,其中技术人员4人。
【地区畜牧兽医研究所】1958年建立“张掖地区畜牧兽医试验站”,1974年改设“张掖地区畜牧兽医研究所”。1995年有职工2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人,内有高级畜牧兽医师3人,畜牧兽医师7人。
2.县(市)、乡(区)畜牧兽医技术机构??各县(市)均设“畜牧兽医工作站”。此外,张掖市设“动物检疫站”;肃南、民乐、山丹3县设有草原站;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设有渔业站。张掖市渔业站、种鱼场合署工作。县(市)级畜牧兽医、渔业机构有14个、214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3人,中级技术人员36人。乡(区)级畜牧兽医站94个,职工315人,其中畜牧兽医师30人。
(三)国营种畜(禽)场
1.地区种畜(禽)场
【张掖地区种鸡场】1984年由地区行署商业处创建,1993年移交地区畜牧技术服务中心(今地区畜牧局)。1995年有职工25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人。下设办公室和生产、供销、财务科;有饲料加工、种鸡孵化、饲养、商品鸡加工及辅助生产部门,已形成年加工饲料4000吨,饲养蛋种鸡6500套,肉种鸡1000套,屠宰活鸡40万只,加工烧鸡20万只,年产肉鸡种蛋100万枚,孵化苗鸡78万只,蛋鸡种蛋170万枚的生产能力。向社会提供蛋肉鸡优良品种苗雏1000多万只。
【地区良种奶牛繁殖场】1990年建场,以繁殖纯种黑白花奶牛和奶牛系列服务为主。1995年有职工32人,有饲料饲草基地560亩,饲养纯种黑白花奶牛101头,小尾寒羊117只,绵羊83只,年生产鲜奶30万公斤。
2.县(市)种畜(禽)场
【山丹县卡拉库尔种羊场】1975年建场,以生产羔皮和提供卡拉库尔种羊为主。1995年有职工45人,其中技术干部4名;草原面积14万亩,饲草地200亩;卡拉库尔种羊1000只,细毛羊400只,改良羊2000只,蒙古羊500只,绒山羊600只,牦牛130头。年可提供卡拉库尔种羊200只。
【肃南县绵羊育种场(鹿场)】1984年建场,以繁殖甘肃高山细毛羊和养鹿为主。1995年有职工132人,其中技术干部2人;草原7000亩,饲料地623亩;甘肃高山细毛羊及改良羊2845只,鹿263头,牛130头;年可提供种羊250只。
【临泽牛场】1983年建场,由省“两西”、省计委投资,是以奶牛繁育扩散、牛奶生产、乳品加工为主,种养加一条龙、牧工商一体化的综合企业。1995年有职工176人,场属农民64户、226人;全场总面积6.6万亩,其中饲草地4500亩;饲养黑白花纯种奶牛856头,其中母牛498头;有日处理鲜奶25吨的奶粉生产线。1988—1992年,扩散奶牛240头,生产鲜奶975.95万公斤,奶粉1104.57吨。
【肃南县皇城绵羊育种场】1990年建场,以繁育甘肃高山细毛羊为主。1995年有职工18人,其中技术干部4人;草原面积1万亩,饲草地500亩,有甘肃高山细毛羊基础母羊554只,引进新西兰美利奴种公羊9只,培育含1/2澳美血液羔羊600多只,选出留种羊259只,在肃南县两区、6乡、44个配种站授配适龄母羊2.3万只,繁殖含半血羔羊1.3万只。
【山丹县种鸡场】1989年建场,隶属山丹县种草养畜服务公司。1995年有职工21人;有孵化室147平方米,育雏舍106平方米,种鸡舍395平方米,商品舍270平方米;有孵化机3台,出雏机2台。1995年引进迪卡父母代种鸡等4500只,孵化良种雏鸡15.7万只,提供种蛋45000枚。
【张掖市种鸡场】1990年10月建场,面积19.98亩。有育雏鸡舍397.5平方米,蛋种舍927.5平方米,肉种舍501.3平方米,孵化厅180.2平方米;可育雏4000只,饲养蛋种鸡7000套,饲养肉种鸡3000套。有自动化孵化机3台,出雏机1台,年加工能力700吨饲料加工车间。1994—1995年,饲养父母代蛋种鸡5000套,提供优良商品雏50万只。
3.省驻张掖地区畜牧场
【山丹军马总场】山丹军马总场地处祁连山冷龙岭北麓,山丹县大马营草滩,与甘青两省6县毗邻。全场总面积2192.54平方公里,折合328.8万亩,其中草场119.5万亩。
汉朝开始即在汉阳大草滩(大马营)屯兵养马。〔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陕西总督刘於义奏请大草滩设马场1处,由甘州提标经理。〔民国〕8年(1919年),陆军部委任虞奎武为大马营马场场长,隶陆军部军牧司管辖。〔民国〕15年,甘肃督办刘郁芬改为第一马场,以后成为马步芳私人牧地。〔民国〕29年,国民政府颁布《十年马政生产计划》,大马营建为山丹军牧场。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三军遵照毛泽东主席“要完整无缺地将大马营马场接管下来”的电示,进驻马场。1950年1月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后勤军牧部山丹军马场”,1953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后勤部第一军马场”,1955年易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山丹军马场”。1957年3月更名为“国营山丹牧场”,隶属农垦部;1961年6月,收归军队管理,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山丹军马场”,隶属总后勤部;1965年8月开始,改设为“青藏办事处军马局和西安办事处军马局”;1975年10月,改建为“兰州军区军马总场”;1986年12月以后,改为“兰州军区后勤部马场管理局”。
〔清〕乾隆《甘肃通志》载:“祁连大草滩在唐朝养马业鼎盛时期即逾7万匹以上。”嘉庆六年(1801年),养马1.8万匹。〔清〕末至〔民国〕7年,仅有马7千多匹。〔民国〕34年,有马8085匹,内母马3201匹。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时,有官兵605人,养马9763匹,牛59头,羊2305只。50年代,军马生产稳步发展,1956年末存栏11611匹。60年代初,牲畜大量死亡,1962年军马存栏降为8090匹。此后又有较大发展,1965年马存栏上升到13640匹。70年代初,牲畜保育水平稳步提高,1971年末存栏马20256匹,牛11538头,羊25460只。1978年以后,遵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军队建设的需要,调整牧业内部结构,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适当压缩马匹数量,大力发展牛羊生产。
马品种改良:1951年引进伊犁种公马100匹,开始人工授精;1953年引进顿河种公马57匹,一面纯种繁殖,一面与蒙古马杂交。至1955年,有8个改良群,改良马3654匹,基本改变品种混杂、体质羸弱的状况。1961年马场成立“山丹马”育种委员会,拟定育种方案,经过回交、横交和自群繁殖培育,至1984年育成“山丹马”。经有关院校、科研部门和军队的专家、教授鉴定,山丹马适应国情和军队实战需要,迅力、持力好,抗病力强,生长发育快,血缘清楚,遗传性稳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国家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
【甘肃省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1952年6月成立“河西绵羊推广站”,隶属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1957年易名“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由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领导,1980年育成甘肃高山细毛羊新品种,1984年交省畜牧厅。全场草原面积19.8万亩,饲料地1.5万亩,围栏人工草场1.2万亩。1995年有高山细毛羊1.61万只,粗毛羊230只,浩门马347匹,牦牛1260头;全场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职工327人,其中技术人员57人;固定资产256万元,流动资金132万元。“七五”期间提供种羊8.63万只,交售羊毛188.5万公斤,提供优良牧草种子300万公斤。
二、科技推广
(一)技术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畜牧兽医机构,围绕畜牧业生产推广普及品种改良、疫病防治、草原建设、饲料加工和畜禽饲养管理等科学技术,促进了畜牧业生产发展。
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畜牧业生产加大实用配套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加速规模经营和高效养殖进程。各级畜牧业部门推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实行包乡包村、包指标包任务、包技术包效益,建立专业村、示范户,推广优化畜群结构、秸秆青贮氨化养牛、草粉加工、“双推五改”养猪等畜牧业先进实用配套技术。
1995年,养猪生产推广母猪甘白化、父本良种化、商品猪杂交瘦肉化,猪良种化程度达76.7%。养牛生产推广冻配改良,良种化程度达50.1%。肃南县建立羊良种繁殖体系,采用澳美羊和帮德羊进行导入杂交,发展细毛羊、地毯羊、绒山羊、小尾寒羊。养鸡生产推广良种蛋、肉鸡,良种化程度达85%,重视发展珍禽养殖。1995年推广应用各类配混饲料14.83万吨,青贮氰氨化秸秆32.64万吨。累计修建暖棚畜禽舍45.01万间,暖棚养殖畜禽198万头(只)。淡水养鱼重点推广尼龙袋充氧运输、鲤鱼池塘人工控制产卵孵化,颗粒饵料、网箱捕捞等技术。鱼种成活率达90%~95%。
(二)主要科研成果??80年代以来,取得畜牧兽医科研成果15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获地级以上奖励10项。畜牧兽医科技成果应用率、覆盖率、科技贡献率分别达75%、80%和45%以上。
1.地区兽研所承担的《单鼻蝇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治疗方法试验》,1984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2.地区畜牧中心承担的《黄牛冻配人工授精技术》,1988年获“农牧渔业部丰收二等奖”。
3.地区畜牧中心参加的《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备用网址草田轮作种草养畜试验示范研究》,1989年获“省畜牧厅科技进步一等奖”,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4.由地区畜牧站《甘肃省河西地区良种鸡推广配套生产体系建设》,1990年获“农牧渔业部丰收二等奖”。
5.地区畜牧中心《河西十一县推广瘦肉型杂交猪技术承包》,1990年获“农牧渔业部丰收三等奖”。
6.地区草原饲料站《333/A春箭舌豌豆新品种示范推广》,1990年获“省畜牧厅技术进步二等奖”。
7.地区黄牛胚胎移植工作站《黄牛胚胎移植》,1990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8.地区畜牧中心《张掖地区养牛饲草饲料技术示范》,1993年获“省畜牧厅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科技星火二等奖”。
9.地区兽医站《张掖地区羊痘综合防治技术推广》,1993年获“地区科技推广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0.地区畜牧中心《张掖地区瘦肉猪基地建设》,1995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星火二等奖”。
11.地区畜牧中心《张掖地区塑料暖棚养畜配套技术推广》,1995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科技培训??90年代,重点开展规模养殖企业、专业村、规模户、重点户人员培训。举办各类畜牧业培训班3875期,培训5.77万人(次);开展科技宣讲1680场(次),听众达45.14万人(次);举办广播、电视讲座115讲,收视收听的3.01万人,出专栏、黑板报、科技橱窗160期,印发简报1.09份,科普资料5.15万份;举办以会代培183场(次),参加1.74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