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方志张掖日期:2025-10-15
张掖高台民间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它以小麦面、玉米面、糯米面等为主料,调和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高台的面塑艺术最早源于汉代,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可谓源远流长,是研究高台历史、考古、民俗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高台面塑分为花馍、面花、枣花、龙凤糕等多种形式。每至喜庆节日,家家户户都要蒸些各式各样的花馍,一是祭祀祖宗,二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高台面塑在造型上有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花馍造型夸张粗犷,憨态可掬;面花制作精细逼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收藏价值。花馍的制作方法是在发好的白面里掺上生面,经反复揉搓之后,用剪刀、竹刀、梳子等工具剪样、压痕、重叠,制成花坯。入笼蒸熟,趁热点彩、插枝即可。面花多作供品使用。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祭祀活动尤为隆重。高台春节面塑造型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特殊纹样,还有人物和动物、植物形象。在腊月廿三祭灶时,要用鏊子鏊直径约2 至3厘米的转转干粮,俗称“灶干粮”,作为供奉。春节前要用鏊子鏊一个大面山,入鏊前在面山表面用剪刀剪出许多峰峦状的面尖,除夕晚上献在上房屋里中堂前的桌子上,取“米山面岭”之意。同时摆放各种花样的油馃子和糖果,然后上香、作揖,以示对神佛和先祖的祭拜。正月十五,要蒸“牛娃子”,在面团里面包糖和油面,而后将面团搓成前尖后圆的圆柱形,再在尖的一头用剪刀剪出两个“牛角”,再用手捏出牛鼻子,入锅蒸熟即可。
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用鏊子鏊出莲花、月饼和干粮,再加上西瓜和红枣,摆到房上去献月亮,以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谓月饼,主要是一个“大锅块”,中间用大瓷碗压出一个圆形,表示月亮,圆里面再用小盆压一道圆弧,分出一个月牙来,沿月牙弧线画出蟠桃树,旁边画出孙悟空,创造出老百姓头脑中的月亮形象。圆周围再用碗底压出一些小圆,再用顶针压出一些更小的圆图,再用筷子蘸上紫草水点上一些红点,入鏊子鏊熟即可。
过满月,是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其时面塑也颇为讲究。高台人家多做花馍,叫“桃娃子”,馍上装饰各种花草,纹饰吉祥图案。桃在古俗中本为驱邪之物,谐音“逃”,意为免灾。到孩子周岁时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馍或十二属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随地方讲究而变。老人们年至花甲,晚辈们惯常要为之祝寿庆贺,祝贺者蒸出漂亮的大寿桃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之心。
丧葬活动中的面食供品,视亲近程度而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儿孙之辈所做的大供又叫馒头,圆形上面饰以明快简洁的花瓣,插上枣花,源于古时三牲祭奠之遗俗。其他亲朋则敬奉小供。办丧事时,当地人还要捏制一种在灵堂前面供奉的“小食儿”面塑。这种面塑捏成各种花果、小动物形象,甚为精巧别致,有的蒸熟后点染,有的油炸后再供奉。面塑在人生仪礼中不光是食品,人们还赋予它一种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种复合的价值。
新房起架,上梁大吉,画八卦,贴贺联,点灯放炮,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做好花桃花馍来庆贺,谓之“扶梁”。恭请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新麦上场,也要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贡,油炸出各种精巧的面花,酬谢五土。(赵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