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备用网址

图片
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古城

来源:方志张掖日期:2024-09-30

公元前1世纪开始,从匈奴驻牧时修建的觻得城到后来的张掖城,张掖城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这里立过国都,设过省会,建过都司,置过军镇,一直是历朝诸代所辖郡、州、路、府、镇、地、市、县驻地,始终是辖区乃至河西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犹如镶嵌在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1986年12 月,张掖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月氏驻牧时期,曾设昭武城(遗址在今临泽县鸭暖乡)和月氏城(今民乐县永固城)。匈奴赶走月氏后,将昭武城设为对外贸易区,由昭武九姓经营。又在当时的黑河西岸新筑一城,作为浑邪王属下觻得王的王城,故名觻得城。并改月氏城为单于城。因单于城在东,觻得城在西,因而觻得城又称西城。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河西首置酒泉郡,郡治觻得县;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河西各郡地域大调整,酒泉郡治由觻得移驻今肃州区的福禄县,张掖郡治由今凉州区张义堡移驻今甘州区的觻得县。觻得故城遗址在今“黑水国”北部、312 国道之北。隋朝将觻得城改作粮仓,叫“巩笔亭”;唐朝又将其改为驿站,叫“巩笔驿”;元朝改为西城驿,明朝改为小沙河驿。

现在的张掖城是唐代建的删丹城。《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删丹,北渡张掖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峡口,傍河东岸,屈曲东北行千里,有宁寇军,故同城守捉也,天宝二年为军。”这里所记的删丹城,显然不是今天的山丹县城,而是今张掖城。唐未回鹘迁来甘州,即设牙帐于此城。西夏李元昊破甘州回鹘据有河西后,选定回鹘牙帐删丹城作为甘肃军司治所。《西夏书事》记载:“甘州立甘肃监军司驻唐甘州删丹县故地。”这里所说的删丹县故地,正是今张掖城。

觻得故城何时废弃,另迁址新建于今张掖城(甘州区),史家众说不一。有说“东汉”者,有说“魏晋”者,有说“隋代”者,也有说“唐代”者。

清乾隆《甘州府志》载:府城西夏因之。元大德年间扩修,元至大二年(1309年)重修,周长九里三十步(一步等于五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都督宋晟又把张掖城向东扩建三里三百二十七步;连同旧城合并计算,共计周长十二里三百五十七步,城高三丈二尺,墙厚三丈七尺。扩建之后,东、西、南、北各开一门,每座城门上建有三层飞檐挑角门楼。每个城门之外都筑有瓮城,城四角各建一个角楼;城外四周建有护城河,河深一丈七尺,宽三丈七尺,四周河面上各架一座石拱桥。城外南、东、北三面筑有城郭,南郭长二里二十四步,高二丈二尺,厚二丈一尺;东郭长四里一百三十步,高、厚与南郭相等;北郭高与厚又与东郭一样,长占半数。城西未建城郭。

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城四周修筑敌台共24座,每面6座,台高丈余。

张掖城为版筑土城。由于北边阴暗潮湿,整个城墙明显疏松,再加上经常受到外来侵扰,战事不断,城墙有断裂倒塌之势,虽然不断加固,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总督陕西三边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石茂华奏请朝廷拨付帑银,进行砖包城筹建。后甘肃巡抚都御史廖逢节继任,调来山西、兰州的窑匠何永成、砌匠裴明等十一人,从是年三月初二起,到九月,先包完东、南两面大城墙及瓮城、门洞、敌台,共长一千二百五十九丈九尺,实台跺墙共高四丈,底阔五尺,顶阔三尺。西、北两面大城墙和瓮城、门洞、敌台等项,由于地下潮湿,各加砖一层。整个工程于次年全部完成。砖包砌的城墙避免了土城墙的许多不利因素,其安全防范也得到有力保障。对这一工程,全城百姓无不称赞,各界人士踊跃出钱出力,使四年的工程仅两年就全部完成。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张掖县知县富斌用朝廷拨款加固张掖城。修复后,每面开内、外城门两个,四面共开八个。城门上镶刻横额, 东城门“扬煦”,二门“寅宾”;西城门“怀新”,二门 “广德”;南城门“延恩”,二门“时熏”;北城门“镇远”,二门“永康”。城楼上悬挂大匾,匾文是:东“弱水东流”,西“流沙西被”,南“祁连南耸”,北“长城北环”。

清穆宗同冶四年(1865年),张掖北城门遭战火焚毁,城垣被严重破坏。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甘肃提督张永清、甘州府知府诚瑞、张掖县知县张心镜等人筹款补修。从此,张掖城楼橹毕具,城垣完固。

民国16年(1927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张掖发生地震,城墙许多地方倒塌断裂。张掖部分绅士筹款整修了断塌处,恢复了原貌。民国30年(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因整个城只有东、西、南、北四道门,对紧急疏散居民十分不利,为应付日军空袭,在今县府街南端、劳动街北端各开辟了一个新的城门,以便利百姓疏散。又因汽车进城不易转弯,又将东、西、南三个城门之外的瓮城拆除。

张掖鼓楼也叫钟楼、鼓楼、钟鼓楼,又名镇远楼、靖远楼。《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铭载:鼓楼始建于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由甘肃巡抚才宽领帑筹资兴建。清顺治五年(1648 年)毁于兵燹;清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提督靖逆将军张勇主持重建;乾隆、光绪年间都曾修葺过。鼓楼位于城内中央,坐落在东、西、南、北四大街的中心点上,呈“田”字形,布局方正。楼体为砖土木结构,建筑格局下为楼台,上为楼阁,边高21米。楼台为夯土青砖包砌,边长32米,高9米。台中轴开辟“十”字型通道,道门各宽4米,高5米,呈拱形,四门遥对东、西、南、北四大城门。拱门上端正中皆嵌砖雕刻匾额,各题二字,东门“旭升”,西门“宾成”,南门“迎熏”, 北门“镇远”,每块匾额上都镌刻“乾隆岁次丙午仲夏望日重修”。楼台之上的楼阁为外三层、内两层的木楼,重檐四角攒尖顶。楼上原有匾额四块,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晴雪”,北“居延古牧”。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时改名,匾额为: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宾”,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楼面阔3间,进深3间,底宽16米,楼阶置于台基西北角。楼台悬挂唐代所铸合金铜钟一口,颜色黄中泛青。钟高1.3米,直径1.1米。造型呈喇叭式,上窄下粗,周垂8耳。钟身分4层:上层钟钮桥形,钮高0.14米,上饰8瓣莲花;下3层,每层6格,计18格,格内模铸飞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昔张掖古城,古刹节比,亭台林立,古木参天,湖水清鉴,形成“一片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的风景。清代诗人赵蕴崇《春日登三台阁晴眺》对张掖古城雄姿的描绘是:“高阁临城亦壮哉,凭栏苍翠四围开。风从柳谷来偏急,云向花门去不回。雪岭千层斜缥缈,甘泉一勺细潆洄。苇芽夹岸秾桃李,红白纷纷点碧苔。”因而,张掖被誉为河西第一城。

民国38年(1949年),张掖古城城区面积为3.3平方公里,主要街、巷28条,长14公里,面积9.8万平方米。街宽6米~8米、巷宽3米~6米。寺庙楼宫73处。房屋建筑面积19.28万平方米。庙宇、公署多为砖木结构,民宅居室多为土木矮屋。公、私房大部分为平房,也有几处二、三层楼阁式建筑。居民用水全部靠泉水和井水,担挑手提、风雨无遮,没有卫生保障。冬季取暖,富者烧煤炭,贫者燃柴草。照明普遍采用植物油点灯,个别也有用动物油的。旧城墙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拆毁,现仅在城东北角残留一小段低矮土墙。张兰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