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25-06-28
盛夏的张掖黑河湿地宛如镶嵌在城市里的翡翠明珠,氤氲着自然的生机与灵气。这里,一场妙趣横生的“虫虫特工队”探秘之旅正悄然拉开帷幕。孩子们与大学生志愿者共携手,怀着满心的期待踏入这片生态秘境,开启与昆虫世界的奇妙邂逅,在草木葳蕤间寻觅自然的诗意,于欢声笑语中感受生命的灵动。
科普课堂:昆虫世界的“湿地密码”
活动伊始,河西学院生物科学学院的专家以生动的科普视频和互动课件,为孩子们揭开湿地昆虫的神秘面纱。“蜻蜓是湿地的‘水质监测员’,它们的幼虫只能在清洁的水中生长!”“蜜蜂和蝴蝶是植物的‘传粉小使者’,没有它们,很多花朵就无法结果啦!”课堂上,孩子们瞪大眼睛,跟着专家认识了张掖湿地常见的蜻蜓、豆娘、蜜蜂等昆虫,通过趣味问答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分享自己对昆虫的发现。
实地探索:湿地边的“虫趣侦探”
“拿好捕虫网,注意脚下的淤泥哦!”在博物馆周边的湿地观测区,河西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化身“探索小导师”,带领孩子们分组寻找昆虫踪迹。芦苇丛中,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用捕虫网轻扫叶片,发现了停驻的粉蝶,泥滩上,大家围拢着观察蚂蚁搬家的“团队协作”。“老师,这只蜻蜓的翅膀是透明的,上面还有花纹!”一个小朋友举着放大镜兴奋地喊道,现场不时响起惊喜的欢呼声。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边指导孩子们安全捕捉昆虫,一边记录下物种名称和生境,让探索充满科学性与趣味性。
标本制作:留住自然的“生命印记”
回到教室,孩子们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尝试制作昆虫标本。“先轻轻展开蝴蝶的翅膀,用展翅板固定好形状……”大学生志愿者耐心示范针插法和展翅技巧,孩子们屏住呼吸,用昆虫针小心翼翼地固定标本,在标签上认真写下昆虫名称和采集时间。标本制作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基础科研技能,更让他们懂得了珍惜每一个微小的生命。
共护湿地:一颗生态种子的萌芽
“今天知道了昆虫对湿地这么重要,以后我要保护它们的家!”活动总结环节,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分享感悟。此次活动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让青少年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当孩子们蹲下身观察一只小昆虫时,保护湿地的种子就已经在他们心里生根了。”河西学院张教授则提到,“高校与自然教育学校的合作让科学教育走出课堂,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也在实践中深化了专业认知,这是双向的成长。”
活动在孩子们与标本的合影中落下帷幕,镜头里,一张张笑脸与昆虫标本相映成趣。未来,张掖黑河湿地自然教育学校将继续联合高校开展系列自然教育活动,带领更多青少年走进湿地、了解生态,让“共护地球之肾”的理念从小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