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25-09-03
正义峡又名镇夷峡,当地人称石峡,位于罗城镇天城村,因地处黑河中下游交界处,且分上、中、下三段故今又称为“黑河小三峡”,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貌,已成为一处别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地。
相传原来峡口被巨石阻塞,常有水患,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将巨石劈为两半,山崖上至今还留有当年的遗迹--神斧凿痕。大禹王劈开的石峡,是群山深处的一条狭窄通道,乃古代连通匈奴龙城的必经之路,古称“龙城古道”。
峡口周围山岭重叠,壁立千仞,飞鸟难渡,黑水中分,仅此一线。汉晋时期从黑河北岸通往匈奴老巢--龙城的古道便由此穿过,正处于甘(甘州今张掖)、肃(肃州今酒泉)、蒙(今内蒙古)三方交界,而且左右山崖如刀削斧劈,十分险峻,自古有“天城锁钥”之美誉,在抗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发挥了天险要隘的战略作用,所以古人美其名曰“镇夷”。
镇夷峡南口,古时在此建有镇夷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在此处创建镇夷守御千户所,为历史上高台境内的第一个县级政府机构。镇夷千户所经历了明、清两朝,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大将军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之后,才将镇夷、高台二所合并为高台县,镇夷卫所前后历时329年。峡口外的山头上屹立着一座座历经沧桑的烽火台,当地人称烽火台为烽墩。
在正义峡,随处可见的奇峰怪石,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如“老君升天、二僧拜佛、金龟探水”等。其中闻名遐迩的要数“太上灵岩”,《山海经》云:“老子骑青牛,过函谷,西行入于流沙”。据说太上老君就是从这里羽化成仙的,身体变成了那块形如老翁的巨石矗立于山巅之上,有风时还微微晃动,似乎要离凡飞去。正义峡山奇水奇,更为奇特的是被誉为“树中之雄”的胡杨林。胡杨林俗称梧桐树,秋季叶片有红、黄、橙三种颜色,叶片有圆、扁、三角等不同形状,枝干奇崛,如龙似虬。余秋雨先生称赞它“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
2000多年前,西汉名将霍去病在河西大破匈奴,溃散的胡马穿镇夷峡逃往山外大漠,天城山上因而留下了有名的霍王庙。
明代,有一勇将白刚,平定河西战功显赫,朝廷封为世袭五千户,掌镇夷所印,自此世居天城,便是镇夷千户所的起始。在清代,天城本土还出了一员大将,名叫闫相师,在雍正、乾隆年间多次征讨叛乱,屡建战功,官至甘肃提督。闫相师病卒后,乾隆皇帝御赐祭葬碑。相师墓碑至今仍屹立在镇夷峡内,成为一处有名的文物古迹。
古城遗迹皆各有其名,还伴有神奇的传说。从前山中有一大蟒,出没无定,为害一方。有一孤胆勇士,持马埋伏在大蟒穿行的路径上,奋勇刺伤大蟒,自身也被大蟒的尾巴扫倒,那勇士和大蟒都死在了山上。人们为纪念刺蟒英雄,便给那儿的烽火台命名为蟒墩。
这里旧有黑河古渡、苏台云香、紫塞平沙、赵墓烟冥、石峡晚翠、红崖早霞、东山峭壁、西岭生盐等“镇夷八景”,明代诗人岳正观后分别以此“八景”为题欣然赋诗赞赏,一时名播四方,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正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