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25-07-03
民乐县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立足生态立县定位,以林长制为总抓手,在“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基础上,坚持从分林到户到规模经营、从资源确权到价值实现,探索出一条生态增益、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绿色发展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乡村振兴的“聚宝盆”,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聚焦确权赋能,实现从“山林糊涂账”到“产权明白纸”。针对林权权属不清、纠纷频发等制约林业发展问题,民乐县成立县、镇、村三级工作专班,统筹推动全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时协调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邀请第三方测绘单位,以“地毯式”清查为抓手,对现有林地资源现状、本轮林改涉及家庭承包经营面积、集体统一经营面积、大户流转经营面积等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建立完善集体林地矢量数据库,通过调查掌握林地增减变化情况,分析问题原因,提出化解措施,逐一进行化解,实现“图、表、册”与“人、地、证”精准匹配。累计清理原林权档案3250份,勘测宗地1250宗,至目前发放(换发)不动产权证书108本,其中国有林地70本,集体林地38本,让林农吃下“定心丸”。
注重创新发展,实现从“单一林业”到“复合经济”。打破“就林论林”思维,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多元化林业产业体系,推广“林药套种”“林下养殖”等模式,推行“国有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动机制,成立民乐县瀚青林草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林地租赁+技术托管”模式,流转南古镇林地1.1万亩,利用林间资源建成4000亩林下中药材经济试验区,公司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收购服务,对承包地流转的农民优先安排务工,农民既得林地租金又得劳动薪酬,彻底解决了“林地闲置、收益模糊”的老大难问题。整合林权资源与文旅产业,打造“祁连山生态游”品牌,依托民乐县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区和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项目,建成林展馆、特色植物园、森林康养步道、观景台等设施,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营业收入200多万元,实现生态旅游“变现增值”。大力推行林产加工“链式升级”,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双轮驱动,发展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合作组织48个,引进培育陇瑞药业等中药材加工企业12家,培育中药材初加工作坊55个,实现了林下种植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贯通。
着眼金融破题,实现从“资源沉睡”到“资本涌动”。针对林业发展“融资难、抵押难”问题,创新林业金融服务,推行林权抵押“贷活资源”,积极推广“政银担保投”联动支农机制,与县农发行合作,县瀚青林草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林权抵押担保570.59万元,有效解决了融资难题。依托林业碳汇“点绿成金”,在积极开发林业碳汇CCER项目的同时,持续探索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创新推出“企业+碳中和履约”“集体+碳汇收益”等碳汇公益模式,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资600多万元,营造碳汇公益林1200亩,实现“资本获收益、生态得保护”的双赢格局,为西北地区绿色金融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板。
强化生态管护,实现从“政府独唱”到“全民合唱”。将林权改革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构建“共建共享”管护机制。建立县、镇、村三级林长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林长责任区域,10名县级林长、71名镇级林长、344名村级林长共开展巡林3500多次。深化林长制司法协作机制,县林长办、检察院、公安局联合制定《关于建立司法协作机制助推林长制深入落实的意见》。聘用生态护林员439名、草原管护员162名,划定管护网格,通过GPS定位、智慧巡护系统实现管护全覆盖。依托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科普基地,开展“林权改革+生态保护”主题宣传活动,引导林农树立“保护即发展”理念,全县林地管护率100%,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达标。(供稿:徐晓龙 金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