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沛良 赵海容 图/甘州区委宣传部
坚持培育本地优势产业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两条腿走路”,带动全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让其劳有所得;调整优化教育、养老、卫生等民生领域布局,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新型城镇化是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的城镇化。近年来,甘州区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从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引导本地农民向职业工人转型着手,奋力实现城市经济、城市承载力、城乡融合发展“大提升”。
产业赋能城市经济更显活力
近日,位于张掖国家玉米种子产业园的甘肃华瑞恒祥种业有限公司正在加紧1、2号果穗烘干项目建设,建成后每天可烘干处理800—1000亩地的玉米果穗,从入仓到烘干水分达标出仓只需4天时间。一粒粒金灿灿的玉米通过高新技术加持,从初级生产到深度加工,再到高附加值加工,玉米“物尽其用”,“身价”翻倍,串起一条精深加工的“黄金产业链”。
如果说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是“大厨房”,那么企业就是掌勺的“大厨”。全区围绕建设全国玉米制种基地、加工基地、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为目标,张掖国家玉米种子产业园建设累计投资10亿元,建成现代化的标准厂房和智能化配套设施,推动新增种子企业向园区集中,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在本地注册、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同时依托玉米种业,辐射带动畜牧、食用菌等行业发展,打造以绿色蔬菜、优质肉类和奶制品、特色食品为主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目前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1家,2024年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达59.2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3.5%,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85:1。
现代农业发展一头连着农业、农村,一头连着工业、市场,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甘州区立足制种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条件,聚焦打造“百亿元现代种业”体系,高标准建设全国玉米制种基地,推动百亿种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集约化”,建成玉米制种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拉长补齐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壮大升级。
至诚服务发展环境更具人文
聚焦6条重点产业链,推动延链补链“精准化”;提升专业化生产能力,推动农事服务“社会化”;提升产业生态技术支撑,推进产业发展“科技化”;落实专项政策,推动产业生态培育“制度化”……从政务服务“速度”,到惠企服务“精度”,再到为企服务“温度”,甘州区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着力在帮助企业“解难题、助把力”上下功夫求实效,精准施策当好企业发展“护航员”,持续推动营商环境改革向纵深突破,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印发实施《甘州区强科技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5年)》《甘州区科技创新规划》《甘州区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等文件,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创新发展。聚焦“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印发实施年度《甘州区招商引资工作清单》,围绕综合能源、新材料、医药化工等“六大产业”,稳步推进产业链招商,精准绘制资源招商图谱、产业链招商图谱、基金招商图谱、投资机会清单,2024年招引项目210项,落实省外到位资金118亿元、增长26%。以建设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重点县为牵引,积极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联合经营服务体系,全区共成立农机服务合作社189家、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组织43家、主要农作物水肥托管服务组织13家。加强种质创新利用与种业关键技术攻关,设立“河西创新基金”,成立院士工作站,支持校企共建实验室,推动制种技术、节水设备等领域成果转化。
机制创新服务保障更加完善
“去年还是进厂培训的新人,如今日用玻璃制造已经‘样样精通’,不仅是收入的增加,工作中也能收获更多满足感。”41岁的魏秀梅,老家在临泽县板桥镇,种过地、做过销售,自甘肃富地金虹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投产以后进厂,实现了稳定就业。
新型城镇化,是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全区通过提升农民劳动技能、加强返乡就业创业补贴等形式,推动外出技能人才回流、本地农业转移人口“家门口”就业,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结合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吸引农民“入园”就业,种子园区带动直接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间接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肉牛产业工人月工资最高过万元。印发实施《甘州区推动扶贫车间向乡村就业工厂转型持续发展实施细则》,推动9家扶贫车间向乡村就业工厂、就业帮扶车间转型发展,为1325名脱贫人口提供了就近就地就业机会,人均年收入超1.8万元。有针对性的开展“订单式”“菜单式”培训,结合“十大生态产业”以及龙头企业在种植养殖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强现代农业技能培训,结合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旅游文化等业态以及扶贫车间、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业务需要,把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生产车间、项目工地,培育形成“张掖新农人”劳务品牌。2024年,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739人次,涉及十多个职业工种,为新型城镇化人才储备提供支撑,使进城务工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确保了就业创业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