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月牙湖公园绿意盎然,晨练身影与骑行的孩童构成和谐画面;夜幕下,湿地水之印广场霓虹闪烁,市民游客在流光溢彩中尽享惬意生活。这幅充满烟火气与幸福感的画面,正是高台县近年来以“绣花”功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智慧赋能城市品质跃升的生动写照。这座河西走廊上的小城,正以高质量发展为笔,描绘着生态宜居、智慧便捷、文化繁荣的幸福新坐标。
数据见证蝶变:基础设施升级惠民生
一组组扎实的数据,勾勒出高台城市能级的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底,6.77万城镇常住人口共享着56.15%城镇化率的发展红利,34.43平方米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从愿景变为日常。在东苑小区,居民张海燕的生活变化颇具代表性:“经过改造提升后的小区路面宽阔平整,充电桩就在楼下,绿化也好,饭后下楼遛遛弯,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
这样的改变,源于62个城建重点项目的“精准滴灌”。69.86公里的城市道路像毛细血管延伸至角落,9处停车场新增的674个车位让“停车难”成为过去,253个新能源充电桩点亮绿色出行路。天然气入户更成了“幸福标配”。“以前上来下去扛液化气罐太费事,天然气用上烧的效率高,价格还低,一个月大概20多块钱!”城关镇新建南村社区居民邢宝荣介绍道。
功能彰显温度:公共服务织密幸福网
高台县的城镇化建设,不仅重“面子”,更重“里子”,着力提升公共服务的温度与覆盖。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中医馆、游泳馆、体育馆、科技馆、崇文楼、影剧院、汉唐和九发文化商业街(即“八馆一楼一院二街区”)相继建成开放,为高台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暑期的图书馆里,学生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医馆内,中医的推拿手法让腰肩不适的市民舒展眉头;湿地公园的木栈道上,三三两两的游客有说有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带孩子逛遍博物馆、图书馆,晚上还能去水之印广场跳广场舞,日子充实得很。”家住城郊的市民林玉红笑着说。
教育、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就近上好学、在家看好病”成了常态。而保障性住房建设更暖了人心,从廉租房、公租房到经济适用房,3803套保障性住房圆了无数家庭的“住房梦”。在北河新村片区,刚搬进新居的徐金秀大妈算起了幸福账:“住了大半辈子的小平房,又潮又暗,门前路还不平,现在拆旧建新,不仅房子亮堂了,小区里还有健身器材,这真是政府为我们办的实事!”
智慧引领未来:韧性城市锚定新坐标
站在新起点,高台正以“一城两轴三区”的空间格局为笔,描绘着更宏伟的蓝图。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将让城市“血脉”更畅通,立面改造后的老城区将焕发新颜,而绿地公园的扩建则会让“国家园林县城”的名片更亮眼。“未来不仅要住得舒服,更要住得‘智慧’。”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介绍,智慧城市建设将是下一步重点。智慧停车、智慧安防等系统的深度应用,旨在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和居民生活便捷度。
从红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到绿色生态家园的鲜明底色;从满足“好房子”的安居需求,到打造“好城区”的品质追求,高台的城镇化建设始终紧扣“生态型、旅游型”城市定位,坚持以人为本。这座小城的生动实践,正是新时代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当城市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既有“速度”又有“温度”,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触摸到发展的脉搏,共享幸福的味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